塔拉奇那时的工作主要是土建…打土块盖房子。我们一伙到了塔拉奇后,领导看我们实在干不成活,就把我们按学徒安排。不过那时也没有什么可学的,就从他们调来的干部中选派了二位上海籍的干部,带我们学习。学了些什么,我也记不清了。我只记得有位杨技术员给我们讲矿区远景,矿区规划。说我们是西北第一个规模最大的露天煤矿,年产量可以达到350万吨。说我们这里会成为燎墩市。
学习了三四个月以后我们就分配工作了,有的分配到科室,有的分配到基层。我被分配到机电队。
当时,机电队的工作主要是打洋镐,钎子。就是将土建队的用秃了的镐头在炉膛里烧红,拿出来在砧子上打尖沾上火,重新使用。有的镐头用的太短了,还要加铁,重新使用。钎子也是一样。不过钎子是钢的,不能再加长。太短了就只能扔了。
当时我们筹建处一面在盖房子,一面修柳三线。柳三线是从柳树泉车站到矿区的一条矿上专用铁路线。没有这条线路,我们的大型设备就运不进来,开矿就是句空话。
这条铁路我们修的十分辛苦。没有机器设备,全凭人工修建。肩挑人抬。遇到坚硬的石块就要打眼放炮。
戈壁的阳光是那样的狠毒, 风里夹带着沙石,冬天更是刺骨。干这活的基本上就是所谓的盲流-我们的农民兄弟。可以说,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露天矿。
机电队的任务就是给他们加个钎子,洋镐。机电队当时也没有 厂房,就是在树下安了一个砧子
看相片可以看到1959年的筹建处的机电队,连一个铁匠铺都不如。

我们露天煤矿是西北第一大的现代化煤矿,可是那时候 这是我们机电队的全部成员。我们露天煤矿是西北第一大的现代化煤矿,可是那时候 就只有这么几个人,其中 有两三个是农民工 (当时叫盲流),他们原来就是铁匠师傅。其他的人,包括我们学徒与东北的工人干部根本就不会打铁。打铁,火烧到什么程度,沾火,接铁…这都是经验。这两个是农民工
盲流。 矿区的开拓者有从东北煤矿上调来的干部与技术员工,有我们这些从上海支边来的少年,更多的是所谓的盲流,他们才是生产的主力
1959年,口里已开始出现饥荒,为了生活,找口饭吃,他们毅然走西口。所谓盲流就是说他们不是国家有计划的调动。
1959年10月以前新疆还没有实行粮食定量,只要愿意到我们筹备处工作的人,都有饭吃,都有工资。兰新铁路修到哈密后,筹备处人事科在车站广场有个帐篷,用来招收工人。
我们那时年龄小,根本就不会干活。东北来的二三十人是指挥领导者,干活的主力就是招来的工人,所谓盲流。
铁钎,搞头成框的送来,老师傅掌钳,我们打铁 ,拉风箱。
有一次,我们几个学徒把风箱烧了。我们几个学徒下班后,偷偷地又到我们的那个工地 ,把炉子点上,想打一把小刀。小刀是那么好打的吗。捣鼓半天也没有弄成。可走的时候,炉膛也没有清理干净。戈壁滩风大,炉膛里的火顺着管道把风箱烧坏了。
队长气坏了,我们就只有一个风箱。不过,我们也就是孩子 ,骂了一通,以后也就算了。只是耽误了好几天的工作。
评论